陳如瑩醫師 小兒腸胃親子減重 : 3月 2024 WFU

2024年3月21日 星期四

排便恐懼:孩童便秘背後的心理陰影






「妹妹又五六天沒有大便了。」

「最近蹲馬桶總是蹲得很久,有時擦屁股還會有血,小朋友說屁股很痛。」

「孩子常常說肚子很痛,有時候會看到他憋大便的表情,可是又不願意去蹲馬桶。」

「我的小孩好像跟我一樣有便秘的問題,可能是遺傳吧!」

「我的小孩不喜歡吃菜,水也喝得很少。」

這些都是在兒童腸胃科診間,經常聽到家長形容便秘孩子的敘述。孩子的排便問題也是家長們一直覺得很頭痛的,今天就來聊聊便秘。




對”排便”這件事情形成的恐懼造成惡性循環


很多孩子因為便秘而造成大量粗硬的大便,累積在肚子裡,所以常常想排便之前會覺得肚子痛。或者是因為很粗很硬的大便造成肛門的撕裂傷(也就是俗稱的肛裂),而對於排便這件事情造成恐懼和陰影。

所以每一次在想要排便的時候,就會忍住憋著。然而便便在腸道裡面,水分被不斷地吸收之後,就會形成更硬更粗的大便,更難被排出…

孩子經歷一次又一次的腹痛和屁股痛,對於排便這件事情又更抗拒害怕了,心理和生理都形成巨大的壓力害陰影而不敢解便,造成反覆的惡性循環。




水分及纖維質攝取不足


水分和纖維質攝取不足是常見便秘的孩子會有的狀況,在小baby階段從母奶或配方奶進階到副食品時,就要開始漸進式的補充水分。

讓孩子從小養成一個喝水的習慣,是非常重要的。孩子長大以後,因為愛玩,沒有提醒可能也不會喝水,加上水分相對比較沒有味道,孩子漸漸的就不習慣喝水。

有許多孩子也不喜歡吃蔬菜,可能因為不喜歡味道或咬起來的口感(像吃草!?),所以常常會有纖維質攝取不足的問題。

在診間,我會建議爸媽考慮挑選他們能夠接受的蔬菜類。例如長的不那麼像菜、味道相對比較沒那麼菜味的選擇:花椰菜、秋葵、紅蘿蔔、龍鬚菜、蘿蔔等等,另外黑棗汁也是一個可以幫助排便的高纖維選項。




用軟便劑打破惡性循環


當一個孩子處於便秘的生活形態,要做行為的改變需要一段時間。這時候要斷開這個惡性循環,就需要一些藥物的介入,雙管齊下才能徹底的解決這個問題。

通常小兒科醫師評估過後,會根據孩子的體重給予適切的軟便劑,幫助大便變軟。同時有肛裂的孩子會合併藥膏的使用,讓排便漸漸變成是一件沒那麼痛苦的事。

很多家長擔心軟便藥物長期使用會不會造成健康上的疑慮?其實兒童的軟便藥物很溫和,幾乎不被身體吸收,也不太會造成嚴重的副作用,長期使用也相對安全。

便祕的治療會是以月計算的療程,因為牽涉到行為改變好習慣的養成。這段期間需要跟小兒腸胃科醫師好好的配合,調整藥物劑量,並養成正確的飲食生活及排便習慣。

此外,我會教家長和孩子參考布里斯托大便分類卡來判定大便的型態,並記錄使用藥物的劑量和大便性狀的改變,幫助調整用藥。建立良好飲食和如廁習慣後,就可以開始慢慢減少軟便藥物劑量,所以並不會造成藥物依賴。




遠離便秘的關鍵秘訣


便祕其實是錯誤的飲食習慣➨少水少纖維,及生活習慣➨無規律排便習慣➨習慣性憋大便所導致。

孩子需要家長的耐心及鼓勵,慢慢幫助小朋友建立良好的飲食及如廁習慣。大多的小朋友最後都可以成功停藥,同時也能成功養成良好的習慣。


良好的習慣包含以下幾個重點


  • 飲食方面
  1. 攝取足夠的水分
  2. 多吃纖維蔬菜等原型食物
  3. 木瓜、火龍果、奇異果、熟香蕉、黑棗汁、優酪乳都是很好的食物
  4. 適當的油脂攝取

  • 排便習慣的養成
最重要的是養成每天規律的排便習慣!如何培養呢? 掌握”便意”很重要!
建議在飯後(通常早餐或晚餐後),因為食物經過胃造成胃部膨脹後,會誘發「胃結腸反射」,促進腸胃蠕動而產生便意,把握每天固定的時間讓小朋友去蹲馬桶排便,久而久之也建立起腸道的生理時鐘,每天都順利排便,就可以遠離便秘問題。

  • 規律的運動
規律的運動不僅健康,也對便祕很有幫助!參考兒童有氧適能活動量建議,兒童應每天至少進行中等費力及費力的有氧適能活動60分鐘。

最後,還是要提醒,如果肚子疼痛劇烈、反反覆覆、無法緩解、伴隨吐或大便型態異常,建議還是要就醫評估。 


我的孩子有便秘問題,需要專業諮詢


2024年3月20日 星期三

社群串流媒體對新世代青少年減重的挑戰與隱憂






最近門診回診一個國中男孩,還記得初診的時候,是因為學校健檢發現肥胖,同時合併抽血數據異常來到我的門診。脖子上有很嚴重的黑色棘皮症,媽媽提到睡覺時會有明顯鼾聲,白天的精神常常不太好。

抽血的肝指數跟血脂都超標,維生素D嚴重缺乏,超音波下顯示的是中度脂肪肝。

初次見面,在診間面對的就是一個焦慮的媽媽,和一個手足無措的孩子。孩子感覺是個溫順聽話,且在課業都表現很好的乖學生。然而在健康的成績單上卻出現了紅字,臉上的表情顯得有些懊惱。

「其實已經不是第一次拿到這個體重超標的通知單了,不過我們都不知道該怎麼辦,好像很難改變。」

「這次應該要好好的面對了,肝指數超出正常值那麼多⋯居然破百⋯」
媽媽眉頭緊皺、眼眶泛淚說到,言語中藏不住心中的那份焦慮。




「媽媽你們先別擔心,肝功能的問題我們會做全盤的檢查。如果經過抽血,確定排除其他疾病之後,最有可能就是肥胖造成過多的脂肪在肝臟堆積,造成的脂肪肝。」

在兒童肥胖門診看到肝功能異常合併有脂肪肝的孩子比例真的不在少數,年紀還小,肝臟就有脂肪肝的變化,家長的焦慮也是可以理解的。

「脂肪肝本身也可能造成肝臟發炎,如果不理他,未來還可能進展到肝硬化甚至肝癌⋯所以唯一的方法只有下定決心減重。」

我努力想讓他們知道面對可能已經有共病症的體重問題,真的要正面面對了。

「然而好消息是,如果是脂肪肝造成的肝功能異常,在下降5%目前的體重後,通常都會有顯著的改善。不管是抽血數字或者是超音波的影像上。」接著我解釋了兒童肥胖有許多共病症,還可能導致骨齡超前長不高等等。


「我想聽聽小朋友對自己目前狀況的想法。」


「同學會笑我胖,我其實不喜歡。」

「我有想要變瘦,也想要長高。」




青少年肥胖者、照顧者和醫療人員的觀念落差


其實孩子的心理是會在意體重和體態的狀況的,我們有時候並沒有花時間跟他們深入會談,了解他們心中真正的想法。2022年一項全球調查(ACTION Teens global survey study),收集了10個國家(包括台灣),著重探討青少年肥胖者、照顧者和醫療專業人員之間認知的不一致,特別是在肥胖管理、體重觀念和減重責任等方面的差異。

照顧者跟醫療人員,常常會以為這樣的孩子並不在意自己的體重,或者是已經放棄了現在的狀態不想努力。然而研究發現,有八成的孩子和其照顧者擔心體重對健康的影響,且有高達58%比例的孩子曾嘗試減重。

由上述研究也發現,青少年肥胖者、照顧者和醫療專業人員之間存在認知的不一致。大部分醫療專業人員和照顧者不認為青少年有把肥胖當一回事,然而青少年肥胖者(65%)認為減重是他們的責任,顯示出明顯的認知差距。




經過了五到六次的會談,共同找到孩子的減重動機。透過階段性的訂立目標和身體組成監測,加上整個團隊的運動習慣養成、健康飲食觀念教育介入後,孩子的體質從接近50%下降到36%,身高也長高了十幾公分。雖然體重BMI依然屬於肥胖,不過身體組成看起來肌肉量上升體脂下降,整體是在往正常體態的方向邁進。

這次孩子染了棕色的頭髮,聲音稍微低沉沙啞,看起來也邁入青春期了。對話中多了一些靦腆,但也開始變得更有主見了。

「這次孩子的整體組成看起來有很顯著的進步耶,你們做了什麼努力嗎?」

「我開始參加學校的籃球隊了。」孩子開心的表示,我也替他找到喜歡的運動而開心。

「現在我幾乎不喝含糖飲料,但偶爾運動之後還是會喝一點。」

在一旁微笑的母親,頭上的陰霾已然消散,初診時緊縮的眉頭也漸趨平緩。

「很謝謝團隊給了我們正確的減重知識,有醫生的追蹤,孩子比較會去執行。」

「來看診前一天他還偷偷上磅秤去量了一下體重然後說:好險沒有變胖。」




根據國民營養健康調查,在2017年至2020年間的資料顯示,約每三到四名青少年中就有一名符合過重或肥胖。7至12歲的孩童中,比例為26.7%;13至15歲則有30.6%;而16至18歲組別中有28.9%。由此可見,台灣的青少年肥胖問題,存在著明顯診斷和治療不足的問題。

肥胖的青少年普遍面臨著許多挑戰,包括飲食行為障礙,如壓力性暴食等,以及自尊心下降、憂鬱症狀的出現,甚至可能受到同儕霸凌。

這群孩子常見的減重動機是希望變得更健康、改善體態、增加信心和改善社交關係。這個階段正值青春期,對自己的體重或外貌感到不滿意,可能會有更強烈的動機去減重。但負面的自我評價也可能導致自尊心下降,而影響減重計畫的執行。

另外,青少年常常受到來自同齡人或社會的壓力。社群網路的崛起,孩子無形中期望自己符合某種體型標準或者流行的審美觀,也會導致他們嘗試減肥以獲得認同感,避免被排擠。




近期國內外許多報導都提到,串流媒體和社交網絡,對青少年的身體形象觀念產生重要影響。過度關注瘦身和完美體型的訊息,可能會促使他們採取不健康的減肥行為。

許多流行短影音上充斥大量偏激且不正確的減重影片,或誇張的跟風挑戰,灌輸青少年錯誤觀念。內容可能強調過度節食、極低熱量減重等等,甚至鼓勵不健康的減重方式。這些錯誤的減重觀念,可能誘導青少年罹患厭食症或暴食症等飲食失調問題。

青少年肥胖問題,很需要照顧者和專業兒童肥胖醫療團隊更多的了解和支持,也需要更好的溝通和飲食生活教育。尋找專業的兒科醫療團隊,幫助孩子瞭解正確減重的觀念非常的重要。

如果青少年、家長和醫生之間能夠建立更好的溝通管道,就能更好的解決青少年肥胖問題,並幫助他們擁有更健康的生活方式,終結肥胖問題。


青少年體重控制,進一步諮詢

2024年3月6日 星期三

探索美食新世界:9招化解兒童偏挑食煩惱

 




上週在門診遇到一個四歲的小朋友,媽媽說孩子只吃白色的食物,只願意喝奶和吃白飯,小時候吃副食品的時候沒有這個問題,不知道為什麼後來就漸漸的只執著於喝配方奶和吃白飯,完全不吃其他顏色的食物也不敢嘗試。

孩子的體重身高都偏小,從成長科和營養師的門診轉介過來給我。做了初步的病史詢問和理學檢查之後,發現孩子看起來並沒有明顯疾病或吸收不良的問題。

當天門診,我試圖和孩子對話,問出了他覺得其他食物的味道很怪,所以不敢嘗試。

這就是臨床上常見的偏挑食兒童會有的食物恐新症(food neophobia),是一種排斥新食物的傾向。孩子會排斥或懼怕不熟悉的食物,或是偏好以前吃過或熟悉的味道。這種行為被認為跟人類演化有關,因為在原始環境中沒吃過的食物可能會有毒,因而演化出排斥陌生食物的傾向。




台灣超過一半學齡前兒童有偏挑食問題


孩子在三到五歲這個成長階段,偏挑食的問題常是爸媽頭痛的問題。一個大型的母嬰研究(ALSPAC)發現,2歲時約10個孩子有一個有篇挑食問題,3歲達到高峰,約7個孩子有一個篇挑食,在長大(5-6歲)後會慢慢改善。

台灣對於偏挑食盛行率比較大型的是2018年的研究,針對台灣 300 名 2-4 歲兒童主要照顧者的問卷調查,約有162 人(54%)挑食。

然而較嚴重的偏挑食有可能造成營養攝取不均衡,對孩子的生長、營養狀態及身體活動和健康狀況都可能有不良影響。




九個有效策略幫助孩子克服偏挑食問題


  1. 探索新食物:多次嘗試、慢慢習慣
    一次一次的接觸會讓孩子慢慢認識和熟悉這個食物,有時候孩子可能要嘗試超過10-15次才會喜歡上。記得從小份量且一次只提供一種新的食物。 
  2. 食材創意搭配:融合新舊,創造美味
    把新食物和孩子喜歡的食物混在一起。 炒飯、飯糰、水餃或是煎餅的方式都是很好混搭的實際運用。
  3. 搞笑料理時刻:把食物變身成有趣角色,激發孩子食慾
    用孩子餐盤上的食物做出搞笑的表情,利於用毛豆做眼睛,秋葵當嘴巴,或是讓小朋友自己在餐盤上佈置擺盤。這可能會讓孩子對這些食物感到興趣。
  4. 與孩子共享美食:以輕鬆風趣的方式引導孩子品嘗新滋味
    先自己吃,向孩子表示你也喜歡這個食物,可以將他的色香味口感用言語闡述出來,也可以用有點搞笑誇大的表情或動作。然後邀請孩子試試看。 
  5. 選擇權在手:給予孩子選擇,讓他們自主決定
    提供兩種食物給孩子做選擇,當孩子覺得自己有選擇主導權的時候比較會願意嘗試。讓孩子自主決定今天要試哪一種。
  6. 形狀魔法:用巧思塑造食物,為味蕾帶來驚喜
    用餅乾模具把食物切成有趣且易於入口的形狀,或製作特定形狀的飯糰,孩子都可能因此而對食物產生好感而願意嘗試。
  7. 家庭廚藝時光:讓孩子參與準備食材,共同享受烹飪樂趣
    帶他去採買自己選擇想吃的食材,並讓孩子幫你一起準備餐點。在幫忙製作餐食時能認識原型食物,可以請孩子當小幫手讓他們洗菜、加入調味或幫忙攪拌。在餐桌上所有家人面前感謝他的幫忙並展示這是他一起製作的菜餚,孩子都很樂於品嘗自己所烹煮出來的食物。
  8. 溫馨共進家宴:家庭共享餐桌,享受溫馨時刻
    談論分享家人們一天中發生的事情,讓孩子遠離3C,專注於美好的家庭時光。
  9. 活力釋放食慾挑戰:適度運動,促進食慾
    讓孩子有適當的運動及熱量消耗,因為饑餓也能促進食慾。






最近接觸了上面這支影片,覺得音樂既洗腦又非常的可愛,於是分享給家裡的寶貝們,沒想到他們非常的喜歡。還因此當天晚上吃了非常多的鴻喜菇(鴻禧菇表示:我想你誤會了,我不是蘑菇呀⋯)

不過這也是一個美好的誤會,由此可見,孩子會因為我們賦予食物一些意義之後,對於食物的情感連結,而願意嘗試或者是多攝取他們。

這個階段的孩子有各式各樣的想法,我們可能也很難以理解,用硬碰硬的或是逼迫的方式叫他進食常常是使不上力,還可能造成緊張的親子關係。

孩子喜歡新鮮感和玩樂,可以試試一些不同的方法,尤其是帶入遊戲或者音樂(可以說是五感)的體驗,讓他們愛上食物,也讓他們從小跟健康的食物有一個好的關係,就會更願意去攝取。

偏挑食行為在學齡前的孩子中很常見,需要父母與照顧者的耐心,可以試試以上方法突破孩子的心房。但如果狀況不嚴重而且孩子有按照自己的生長曲線在成長,他或許已經吃得足夠健康。如果你對孩子的成長、飲食行為及營養有疑慮,可以進一步諮詢小兒科醫師。


兒童偏挑食,進一步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