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在門診遇到一個四歲的小朋友,媽媽說孩子只吃白色的食物,只願意喝奶和吃白飯,小時候吃副食品的時候沒有這個問題,不知道為什麼後來就漸漸的只執著於喝配方奶和吃白飯,完全不吃其他顏色的食物也不敢嘗試。
孩子的體重身高都偏小,從成長科和營養師的門診轉介過來給我。做了初步的病史詢問和理學檢查之後,發現孩子看起來並沒有明顯疾病或吸收不良的問題。
當天門診,我試圖和孩子對話,問出了他覺得其他食物的味道很怪,所以不敢嘗試。
這就是臨床上常見的偏挑食兒童會有的食物恐新症(food
neophobia),是一種排斥新食物的傾向。孩子會排斥或懼怕不熟悉的食物,或是偏好以前吃過或熟悉的味道。這種行為被認為跟人類演化有關,因為在原始環境中沒吃過的食物可能會有毒,因而演化出排斥陌生食物的傾向。
台灣超過一半學齡前兒童有偏挑食問題
孩子在三到五歲這個成長階段,偏挑食的問題常是爸媽頭痛的問題。一個大型的母嬰研究(ALSPAC)發現,2歲時約10個孩子有一個有篇挑食問題,3歲達到高峰,約7個孩子有一個篇挑食,在長大(5-6歲)後會慢慢改善。
台灣對於偏挑食盛行率比較大型的是2018年的研究,針對台灣 300 名 2-4
歲兒童主要照顧者的問卷調查,約有162 人(54%)挑食。
然而較嚴重的偏挑食有可能造成營養攝取不均衡,對孩子的生長、營養狀態及身體活動和健康狀況都可能有不良影響。
九個有效策略幫助孩子克服偏挑食問題
-
探索新食物:多次嘗試、慢慢習慣
一次一次的接觸會讓孩子慢慢認識和熟悉這個食物,有時候孩子可能要嘗試超過10-15次才會喜歡上。記得從小份量且一次只提供一種新的食物。 -
食材創意搭配:融合新舊,創造美味
把新食物和孩子喜歡的食物混在一起。 炒飯、飯糰、水餃或是煎餅的方式都是很好混搭的實際運用。 -
搞笑料理時刻:把食物變身成有趣角色,激發孩子食慾
用孩子餐盤上的食物做出搞笑的表情,利於用毛豆做眼睛,秋葵當嘴巴,或是讓小朋友自己在餐盤上佈置擺盤。這可能會讓孩子對這些食物感到興趣。 -
與孩子共享美食:以輕鬆風趣的方式引導孩子品嘗新滋味
先自己吃,向孩子表示你也喜歡這個食物,可以將他的色香味口感用言語闡述出來,也可以用有點搞笑誇大的表情或動作。然後邀請孩子試試看。 -
選擇權在手:給予孩子選擇,讓他們自主決定
提供兩種食物給孩子做選擇,當孩子覺得自己有選擇主導權的時候比較會願意嘗試。讓孩子自主決定今天要試哪一種。 -
形狀魔法:用巧思塑造食物,為味蕾帶來驚喜
用餅乾模具把食物切成有趣且易於入口的形狀,或製作特定形狀的飯糰,孩子都可能因此而對食物產生好感而願意嘗試。 -
家庭廚藝時光:讓孩子參與準備食材,共同享受烹飪樂趣
帶他去採買自己選擇想吃的食材,並讓孩子幫你一起準備餐點。在幫忙製作餐食時能認識原型食物,可以請孩子當小幫手讓他們洗菜、加入調味或幫忙攪拌。在餐桌上所有家人面前感謝他的幫忙並展示這是他一起製作的菜餚,孩子都很樂於品嘗自己所烹煮出來的食物。 -
溫馨共進家宴:家庭共享餐桌,享受溫馨時刻
談論分享家人們一天中發生的事情,讓孩子遠離3C,專注於美好的家庭時光。 -
活力釋放食慾挑戰:適度運動,促進食慾
讓孩子有適當的運動及熱量消耗,因為饑餓也能促進食慾。
最近接觸了上面這支影片,覺得音樂既洗腦又非常的可愛,於是分享給家裡的寶貝們,沒想到他們非常的喜歡。還因此當天晚上吃了非常多的鴻喜菇(鴻禧菇表示:我想你誤會了,我不是蘑菇呀⋯)
不過這也是一個美好的誤會,由此可見,孩子會因為我們賦予食物一些意義之後,對於食物的情感連結,而願意嘗試或者是多攝取他們。
這個階段的孩子有各式各樣的想法,我們可能也很難以理解,用硬碰硬的或是逼迫的方式叫他進食常常是使不上力,還可能造成緊張的親子關係。
孩子喜歡新鮮感和玩樂,可以試試一些不同的方法,尤其是帶入遊戲或者音樂(可以說是五感)的體驗,讓他們愛上食物,也讓他們從小跟健康的食物有一個好的關係,就會更願意去攝取。
偏挑食行為在學齡前的孩子中很常見,需要父母與照顧者的耐心,可以試試以上方法突破孩子的心房。但如果狀況不嚴重而且孩子有按照自己的生長曲線在成長,他或許已經吃得足夠健康。如果你對孩子的成長、飲食行為及營養有疑慮,可以進一步諮詢小兒科醫師。